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團隊經過多年探討,借助硅酸鹽材料的Tammann溫度方程,將青瓷燒成溫度下限確定為1100℃,并通過比較平均燒成溫度,發現原始瓷就是青瓷,將我國青瓷起源時間提前至夏代。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考古科學雜志:報告》。
青瓷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歷史悠久。但學界在原始瓷和青瓷科學定義和起源時間上一直存在爭議。
早在2008年,王昌燧就開始關注上述問題,并帶領團隊對青瓷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2014年,王昌燧團隊在《考古》發表研究,明確了青瓷的科學定義,即以瓷石(土)或高嶺土制胎,表面施以高溫釉,燒成溫度達到1150℃以上的器物。但該定義中關于燒成溫度的界定,仍有商榷余地。
為此,王昌燧邀請英國牛津大學考古與藝術史實驗室主任Mark Pollard加入團隊,開展合作研究。經過多年探索,研究團隊借助硅酸鹽材料的Tammann溫度方程,求得青瓷燒成溫度下限為1040℃。這與團隊此前研究中基于青瓷燒成過程物理化學反應得出的分析結論——當燒成溫度達到1050℃時,高嶺土將完成玻璃化,并生成一次莫來石或γ-Al2O3,使之成為青瓷瓷胎近似。團隊考慮已有原始瓷和早期青瓷具體的燒成溫度數據,發現將青瓷的燒成溫度下限提升至1100℃更為合理。
此外,研究團隊對平均燒成溫度進行了對比,發現,如果將東漢末年上虞出土青瓷排除在外,那么,所有原始瓷的平均燒成溫度高于所有早期青瓷的平均燒成溫度。該發現從側面表明,所謂原始瓷與早期青瓷在燒成溫度上沒有明顯差異。這為原始瓷就是青瓷,我國青瓷起源時間至遲可提前到夏代的重要結論提供了無可辯駁的科學論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2.10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