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專章部署、統籌規劃,為我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制定了行動綱領。這一年,科技政策亮點頻出、扎實落地,科技創新事業取得全面發展?萍歼M步法完成第二次修訂后正式施行,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有了更加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多個權威榜單認可,科技創新成績令世界矚目。
回首過往,科技界在這一年取得了突破,收獲了信心;展望未來,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科技界必將以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姿態向著新的偉大征程不斷邁進。
科技進步法(2021年修訂)施行
我國科技治理體系全面升級
作為我國科技領域的基本法,也是我國唯一一部以“進步”為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以下簡稱科技進步法)在頒布28年后,完成第二次修訂,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共12章117條,包括總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企業科技創新、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科學技術人員、區域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等章。與2007年版科技進步法相比,此次修訂增加了基礎研究、區域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監督管理4章,通過新增單獨章的方式,全面升級我國科技治理體系。
此次修訂,基礎研究被放到了總則之后第二章的重要位置,足見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通過立法,主要解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基礎研究發展不全面、支持基礎研究機制不穩定、基礎研究人才不足,以及相關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還大幅增加了關于應用研究的法律規定,提出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融通發展,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等。尤其是針對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專門設立章,彌補了技術攻關組織與保障的法律制度空白。此外,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特別提到,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面的負擔,保障科學技術人員科研時間。不僅如此,國家還鼓勵科學技術人員自由探索、勇于承擔風險,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具體部署科技倫理治理工作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
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總體要求、明確科技倫理原則、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深入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快速發展,面臨的科技倫理挑戰日益增多,但科技倫理治理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已難以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意見》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堅持促進創新與防范風險相統一、制度規范與自我約束相結合,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倫理制度,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努力實現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為增進人類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意見》不僅提出了治理要求——倫理先行、依法依規、敏捷治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同時明確了科技倫理原則,包括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萍蓟顒討膭罾嫦嚓P方和社會公眾合理參與,建立涉及重大、敏感倫理問題的科技活動披露機制。
中國科研產出大幅增加
在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表現亮眼
6月16日,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揭曉。其中,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表現亮眼。根據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貢獻份額”(Share),中國位居第二,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此外,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的前31家機構來自中國。
據了解,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旨在展示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基于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自然指數數據,采用“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這兩個衡量標準,依據是某個機構或國家/地區在82本《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根據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貢獻份額”,中國位居第二,2021年科研產出增長14.4%,是前10名中漲幅最大的國家。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在自然指數機構榜單中位居全球10強。此外,中國科學院連續10年在自然指數中居機構榜單之首,2021年的貢獻份額為1963.00,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的兩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8位,首次躋身機構榜單全球前10。其他兩家位居全球10強的中國機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9位)和北京大學(排名第10位)。
針對中國科研機構的優異表現,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評論說:“自然指數年度榜單表明,中國通過其大型、現已發展成熟的機構進行的科研投入,正在自然科學領域持續不斷地產生研究成果!
科研助理崗位開發落實
兩個月吸納14萬人就業
6月29日,科技部網站公布《科技部等七部門關于做好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和落實工作的通知》,要求統籌推進科技研發、高新技術企業成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工作,發揮科技計劃和創新基地平臺依托單位的引領作用,強化央地協同,廣泛動員部署,充分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服務,加大保障力度,大幅增加科研助理崗位數量。在此之前,科技部辦公廳已經印發《關于做好國家高新區、自創區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促創業和2022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將開發科研助理崗位作為重要任務之一進行部署。
此后,科技部相繼召開專題會議、部門協調會等,形成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工作方案,并進一步細化任務安排、壓實工作責任。動員部署緊鑼密鼓,相關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科研助理崗位開發落實工作有了明晰的進度表。
聚焦拓寬崗位開發渠道、深挖崗位資源,科技部充分利用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基地平臺等設立科研助理崗位,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積極開發科研助理崗位,讓這些人員從事學術助理、財務助理等工作。值得關注的是,科技部與財政部溝通后明確,按照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有關政策,單位可按規定統籌利用科技計劃項目結余資金等用于科研助理崗位經費支出。有些地方還及時出臺崗位、生活補貼和人才公寓配套等相關優惠政策措施,建立一攬子激勵機制。
相關措施推出后,截至8月24日,科研助理崗位共吸納14萬人就業,其中,2022屆高校畢業生超12萬人。
強化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
高校院所儀器開放率超90%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是促進科技創新、拓展認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和保障。為進一步落實相關要求,規范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和獎懲工作,7月,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制定發布了《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實施細則》。
近年來,我國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在大型科研儀器領域的投入逐步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大約有13萬臺。
10月25日,科技部網站公布《2022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共有24個部門345家單位參加評價考核,涉及原值50萬元以上科研儀器共計4.7萬臺(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85個。結果顯示,參評大型科研儀器年均有效工作機時為1351小時,較上一年度上升5.7%;年均對外服務機時為231小時,較上一年度上升3.6%,總體利用水平較高,但仍存在開放共享情況參差不齊的現象。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鄭健表示,評價考核只是手段,目的是通過強化激勵引導,提升開放共享和利用水平,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好支撐。在評價考核的帶動下,近年來高校院所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意識增強、積極性提升。高校院所儀器開放率從2014年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年平均機時從500小時提高到1300余小時,對外服務機時從不足50小時提高到200余小時。
開展減負行動3.0
激發青年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為充分激發青年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減負行動3.0)。直面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文件亮出了行動的關鍵詞——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
這是四年來,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開展的第三輪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2018年,科技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項行動(簡稱減負行動1.0);2020年,持續組織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簡稱減負行動2.0);2022年,減負行動3.0正式開啟。這一次減負的主體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員。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表示,減負行動中的各項舉措,均是針對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反映突出的不合理負擔問題,將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為解決青年科研人員反映集中的多方面緊迫訴求,減負行動3.0堅持上下聯動、壓實責任,聚焦痛點、精準施策。在行動部署上,提出了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5方面行動。
針對鼓勵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減負行動3.0更是給出了具體的支持舉措: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開展基礎研究人才專項試點工作,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基礎科學前沿,長期穩定支持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等。
加強科普工作
推動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
科普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活動,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8月,科技部網站公布《“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
這份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印發的文件明確了“十四五”科普發展的總體目標:科普在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顯著提升,科普法規、政策、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共同推動科普的氛圍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和科研人員科普參與率不斷提高,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顯著提升。
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蛾P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優化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和科研人員科普參與率顯著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更具操作性
引導科研人員堅守科研道德底線
9月,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等二十二部門印發《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以下簡稱《規則》),進一步規范了調查程序,統一了處理尺度,使科研失信行為的調查處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規范。
近年來,科研失信行為表現出更強的隱蔽性和復雜性。針對新的表現形式,《規則》增加了買賣實驗研究數據、無實質學術貢獻署名、重復發表等7種科研失信行為,并對從事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機構的查處作出規定,細化了違反科技倫理規范的行為,強調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得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或偽造、篡改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文件等均屬于科研失信行為。
《規則》適應法律變化調整違規處理措施,將“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單列為處理措施!兑巹t》還強調了對調查處理結果的應用,要求作出包含有“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處理措施的單位,應按程序通過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匯交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信息,由有關部門和地方依法依規對嚴重失信行為人實施懲戒。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方面的制度建設,推進科研誠信立法,細化完善制度規范,出臺“破四唯立新標”政策措施?萍疾窟會同有關部門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優良作風學風的宣傳教育,引導科研人員堅守科研道德底線。
此外,科技部還建設開通了覆蓋全國的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科研嚴重失信行為信息的在線匯交、在線審核和信息共享;組織力量開發建設了全球期刊論文數據動態獲取、高風險期刊動態監測、造假問題智能檢測等多功能的監測工具系統,開展學術不端問題主動監測。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布
中國排名連續10年穩步提升
9月29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結果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繼續攀升,從2021年的第12位升至全球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
從此次報告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全社會R&D經費中企業資金占比全球排名第3位,較上年提升1位。與此同時,高校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連年入圍“QS全球教育集團高校排名”前50強,這3所大學平均得分保持在世界第3位;高校與產業研發合作排名第5位,較2012年提升4位。
與此同時,全國科技界貫徹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新與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正向關系,創新投入轉化為更多更高質量的創新產出。值得關注的是,在132個經濟體中,中國進入全球百強的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1個,較2017年增加14個。報告還提到,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優勢突出,科技實力進入國際領先行列。深圳—香港—廣州排名第2位,北京居第3位,上!K州排名第6位。這些地區PCT專利申請量占世界份額達到13%,科學論文產出占世界份額的7.7%。
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部署
強調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
10月16日,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一整個章節專門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了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是黨中央提出的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它們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也都事關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統化一體化統籌部署,體現了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強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我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制定了行動綱領。
科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科技進步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科技實力決定各國各民族前途命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報告還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