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雖然A股出現強勁反彈,但股指依然處在相對低位。不過,公募基金新產品發行卻日漸火熱。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11月17日,月內開始發行認購的基金多達132只,半個月時間已接近10月份發行基金總數量的八成。從參與發行的基金公司來看,共涉及40家基金公司,不乏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等頭部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實現盈利的最主要來源是收取的基金管理費,而決定管理費多寡的是基金資產規模。為了擴大基金管理規模,基金公司通常熱衷在市場高位發行新產品,投資者認購基金的意愿也較強,此時發行新基金,不但募集規模大,甚至還供不應求;而在市場低位時,投資者的投資意愿不高,基金新產品發行成功率不高,即便發行成功,募集規模也相對有限。比如,2015年4月份,上證指數曾處于4500點相對高位,當月多達98只基金發行,平均發行份額26.41億份。
今年11月份伊始,盡管上證指數一度徘徊在3000點,但基金新產品發行升溫態勢越發明顯。筆者認為,這一現象有三點啟示:
一是基金公司認為,隨著宏觀經濟形勢整體轉好,A股估值水平趨于合理,發行新基金也是合理的。今年三季度以來,經濟形勢有所恢復,市場流動性趨于平穩。作為預測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股市,進一步下跌的風險可控,F階段選擇低位持有股票,就成為基金發行火熱的主要背景。
二是基金公司積極響應“鼓勵行業機構開發各類具有鎖定期基金產品”的號召,踐行長期投資、“逆向銷售”。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適宜引導投資者入市并長期投資,將提高投資者獲得感。低位布局、長期投資的戰略決策,不但考驗基金公司堅信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決心,也考驗著其對自身權益投資能力的信心,還考驗著基金經理的長線投資能力。實施這一戰略決策,有利于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將從技術上破解行業痛點,優化投資體驗。
三是基金發行回歸基金產品定位,提升基民的投資體驗,不再讓基民承擔高位發行基金帶來的大幅度回撤。這一變化,將成為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今年4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堅持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正確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發展與穩定、效率與公平、高增長與可持續的關系,切實做到行業發展與投資者利益同提升、共進步。有理由相信,只要基金公司不再以管理規模論英雄,不再“逢高”發行新產品,時刻心記“讓利于民”,率先圍繞投資者利益,不斷塑造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就一定能不斷邁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